便攜氨氮檢測儀的調零操作是消除的關鍵環節,直接影響低濃度樣品的測量精度。調零過程需通過空白溶液建立儀器基準,抵消光源波動、試劑雜質、比色皿差異等因素的干擾,確保測量誤差控制在 ±3% 以內。以下是規范的調零步驟及操作要點。 一、調零前的準備工作 環境條件需滿足基本要求,操作應在 15-35℃的室溫環境中進行,避免陽光直射或空調出風口直吹,溫度劇烈變化會導致儀器光學部件產生熱脹冷縮,影響基線穩定性。相對濕度需控制在 40%-70%,濕度過高時需用干燥劑(如硅膠)降低局部濕度,防止比色皿外壁凝結水珠。 空白溶液的制備需嚴格遵循標準方法。對于納氏試劑法,空白溶液為無氨蒸餾水(電導率≤0.5μS/cm);水楊酸法需使用與試劑配套的空白緩沖液,避免試劑中的雜質引入干擾。空白溶液需現用現配,儲存不超過 24 小時,盛裝容器需用 10% 硝酸浸泡 24 小時后沖洗干凈,防止氨氮殘留污染。 儀器與耗材的檢查不可忽視。開機前檢查電池電量(需≥70%),電量不足會導致光源供電不穩定,調零后易出現漂移;比色皿需選用配套的石英材質(光程 10mm),用去離子水沖洗 3 次后倒置瀝干,避免指紋或水漬影響透光率。若使用久置的比色皿,需提前用 10% 鹽酸浸泡 30 分鐘,去除內壁吸附的氨氮殘留。 二、分階段調零操作流程 第一階段為儀器預熱與初始化。按下電源鍵開機,儀器進入自檢模式(約 30 秒),待顯示屏顯示 “就緒” 后,保持開機狀態預熱 15 分鐘,確保光源(通常為 420nm 或 630nm)和檢測器性能穩定。預熱期間不可進行任何操作,避免中斷內部電路平衡。 第二階段為空白溶液制備與恒溫。取 50mL 空白溶液注入潔凈燒杯,加入與檢測時等量的試劑(如納氏試劑 1.0mL),用移液槍精準加液,避免滴灑污染。輕輕搖勻后,倒入比色皿至容積的 4/5 處,用擦鏡紙單向擦拭外壁,放入儀器配套的恒溫槽中,在 25℃±1℃條件下靜置 10 分鐘,消除溫度差異導致的顯色偏差。 第三階段為基線校準與零點設定。將盛有空白溶液的比色皿放入檢測槽,確保比色皿上的定位線與槽內標記對齊,蓋緊遮光蓋防止雜散光干擾。按下 “調零” 鍵,儀器自動進入基線掃描(約 5 秒),期間顯示屏會顯示實時吸光度值,待數值穩定后(波動≤0.001Abs),儀器自動將當前值記錄為零點,屏幕顯示 “調零完成”。 第四階段為重復驗證與漂移修正。取出比色皿重新放入檢測槽(重復 3 次),每次記錄零點吸光度,相對偏差應≤0.002Abs,否則需檢查比色皿是否放置到位或溶液是否存在氣泡。若多次測量偏差超標,需重新制備空白溶液,重復上述調零步驟,確保零點穩定性。 三、特殊場景的調零調整 低濃度樣品檢測(<0.5mg/L)需進行強化調零。采用 “雙空白調零法”:先以無氨蒸餾水調零,再用含 0.05mg/L 氨氮的標準溶液作為 “零濃度參考”,兩次調零的吸光度差值應≤0.003Abs,通過差值修正提升低濃度段的靈敏度。調零后需立即測定 0.1mg/L 標準溶液,驗證誤差是否≤5%。 現場檢測時的環境干擾應對。在野外強光環境下,需用遮光罩包裹檢測單元,或選擇陰涼處操作,防止環境光透過比色皿縫隙影響檢測;低溫環境(<15℃)中,空白溶液需提前升溫至室溫,調零后保持儀器在保溫袋中,避免溫度下降導致的基線漂移。 試劑批次更換后的調零校準。不同批次的納氏試劑或水楊酸試劑可能存在微量差異,更換試劑后需重新調零,且空白溶液需按新試劑的配比制備。調零時需同時測量新舊試劑的空白吸光度,差值應≤0.005Abs,否則需重新驗證試劑有效性。 四、調零后的驗證與記錄 調零有效性需通過標準溶液驗證。取 0.1mg/L 的氨氮標準溶液,按正常檢測流程顯色后測定,測量值與標準值的相對誤差應≤10%;若誤差過大,需重新檢查空白溶液是否被污染或調零操作是否規范,必要時聯系廠家校準儀器光路。 完整記錄調零參數,包括調零時間、環境溫度、空白溶液來源、試劑批次、零點吸光度值及操作人員。記錄需隨檢測數據一同存檔,便于后期追溯零點漂移原因,例如當不同批次檢測數據出現偏差時,可通過調零記錄排查是否因零點設定差異導致。 調零后需在 1 小時內完成樣品檢測,超過時間需重新調零,防止儀器長時間運行導致的基線偏移。若檢測過程中暫停超過 30 分鐘,需插入空白溶液檢查零點,吸光度變化≤0.003Abs 時可繼續使用,否則需重新調零。 通過嚴格執行上述調零步驟,便攜氨氮檢測儀的零點漂移可控制在最小范圍,為野外應急監測、現場快速篩查等場景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,尤其在水質突發污染事件中,精準調零能確保低濃度氨氮的有效識別,為污染防控爭取時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