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字電導率傳感器的常規清潔是維持其檢測精度的關鍵環節,需遵循規范流程去除表面附著的污染物,避免雜質干擾電極間的電荷傳導,具體步驟涵蓋清潔前準備、分級清潔、后續處理等環節。 清潔前的準備工作需確保安全與工具適配。首先斷開傳感器與主機的連接,關閉供電電源,防止清潔過程中發生觸電或設備損壞。準備專用清潔工具,包括軟毛刷、無絨布、專用清洗劑(如稀鹽酸、中性洗滌劑)及去離子水,工具需提前用去離子水沖洗,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。同時,查看傳感器使用說明書,確認適用的清潔試劑和禁忌,防止因試劑不當造成電極腐蝕。 輕度污染的清潔以物理方式為主。先用軟毛刷輕輕刷去傳感器表面的灰塵、泥沙等松散附著物,刷頭材質需為尼龍或塑料,避免使用金屬刷刮傷電極鍍層。隨后用無絨布蘸取去離子水,輕柔擦拭電極表面及縫隙,去除殘留的可溶性雜質,擦拭方向應沿同一方向進行,避免污染物擴散。若存在水印或鹽漬,可增加去離子水沖洗次數,直至表面無可見殘留物。 中度污染需結合化學試劑輔助清潔。對于有機物附著,可將傳感器浸泡在稀釋的中性洗滌劑溶液中,浸泡時間控制在 10-15 分鐘,期間輕輕晃動容器促進污染物溶解,取出后用軟毛刷輕刷縫隙,再用去離子水徹底沖洗。針對無機垢(如碳酸鹽沉淀),需使用稀鹽酸溶液(濃度通常為 5%-10%)浸泡,浸泡過程中觀察垢體溶解情況,待附著物完全脫落後立即取出,用去離子水反復沖洗以中和殘留酸液,避免電極被腐蝕。 重度污染的清潔需強化處理但避免損傷。當電極表面形成頑固生物膜或硫化物沉淀時,可采用超聲清洗輔助,將傳感器放入盛有去離子水的超聲清洗槽中,設置適宜功率(通常不超過 300W)和時間(5-10 分鐘),利用超聲波振動剝離頑固污染物。超聲后需檢查電極表面是否有損傷,再按中度污染清潔流程進行化學處理和沖洗。對于鑲嵌式電極,需特別注意清潔縫隙處,可使用專用細棉簽蘸取試劑深入縫隙擦拭,確保無污染物殘留。 清潔后的檢查與處理必不可少。用去離子水最后沖洗傳感器 3-5 次,確保無清潔劑殘留,隨后用無絨布吸干表面水分,避免擦拭時產生劃痕。檢查電極鍍層是否完好,若發現脫落、腐蝕等損傷,需記錄并評估是否影響檢測性能。將傳感器自然晾干或用潔凈壓縮空氣吹干,避免高溫烘干導致電極老化。重新連接設備前,需檢查接口處是否干燥清潔,防止短路或接觸不良。 清潔周期需根據使用環境設定。在水質較清潔的場景,可每月清潔一次;在高污染、高鹽分環境中,需縮短至每 1-2 周一次。每次清潔后需記錄清潔方式、時間及傳感器狀態,結合檢測數據變化評估清潔效果,若發現清潔后仍存在精度偏差,需考慮進行校準或更換電極。 通過嚴格執行上述清潔流程,可有效去除數字電導率傳感器表面的污染物,維持電極的導電性能和檢測靈敏度,確保其長期穩定地提供準確的電導率監測數據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