磷酸鹽測定儀通過顯色反應(如鉬銻抗分光光度法)將磷酸鹽轉化為有色絡合物,再通過吸光度檢測確定濃度,操作需遵循 “標準化、精準化” 原則,從樣品處理到數據輸出形成閉環控制,確保檢測結果可靠。 一、檢測前準備需保障試劑與儀器狀態。 試劑需提前配制:鉬酸鹽溶液(稱取 13g 鉬酸銨溶于 100mL 超純水,加入 300mL 硫酸溶液,冷卻后定容至 1L)、抗壞血酸溶液(10g 抗壞血酸溶于超純水定容至 100mL,避光保存,有效期 7 天),均需使用優級純試劑與超純水(電導率≤1μS/cm)。儀器需通電預熱 30 分鐘,檢查光源穩定性(點亮后無閃爍)、比色皿槽清潔度(無指紋與污漬),用標準溶液校準吸光度(誤差需≤±2%)。樣品容器需為聚乙烯材質(預先用 10% 硝酸浸泡 24 小時,超純水沖洗至無殘留),準備量程匹配的移液管(如 1mL、5mL,精度 ±0.01mL),所有工具需專用(避免磷酸鹽污染)。 二、樣品預處理需去除干擾與顆粒物 取 50mL 樣品,若含懸浮顆粒物需用 0.45μm 濾膜過濾(棄去初始 5mL 濾液),高濁度樣品需稀釋(用超純水,稀釋倍數記錄)。若樣品含還原性物質(如硫化物),需加入 0.5mL 過氧化氫(30%),攪拌至無氣泡后靜置 10 分鐘;含氧化性物質(如余氯)需加入 0.1mol/L 亞硫酸鈉溶液(至淀粉 - 碘化鉀試紙不變藍)。調節樣品 pH 至 4-7(用 10% 硫酸或氨水),避免強酸堿破壞顯色反應 ——pH 過高會導致鉬酸鹽沉淀,過低則抑制絡合物形成。預處理后樣品需在 2 小時內檢測,暫存需密封(防止空氣中塵埃污染)。 三、顯色反應需嚴格控制時間與條件 取 25mL 處理后樣品于比色管中,依次加入 1mL 鉬酸鹽溶液、1mL 抗壞血酸溶液,混勻后置于恒溫水浴(25℃±1℃)中反應 15 分鐘(確保絡合物充分形成)。空白對照同步操作:25mL 超純水 + 相同試劑,用于扣除試劑本底。顯色過程需避光(用棕色比色管),防止光照導致絡合物分解;反應時間誤差需≤1 分鐘(時間不足顯色不完全,過長吸光度下降)。若樣品磷酸鹽濃度高(預期>2mg/L),需減少取樣量(如取 5mL 樣品 + 20mL 超純水),保持試劑比例不變。 四、儀器檢測需規范比色操作 顯色完成后,用擦鏡紙吸干比色皿外壁水分(避免指紋影響透光),注入顯色液至 80% 容積,放入儀器比色槽(對準定位線),關閉遮光蓋。選擇檢測波長(通常 700nm),先測空白樣并調零(顯示吸光度 0.000),再測標準系列(如 0.1、0.5、1.0mg/L),繪制標準曲線(相關系數 R2≥0.999)。樣品檢測時每個樣品測 3 次,取平均值(相對偏差≤3%),若讀數波動大需重新檢測(檢查比色皿是否放置平穩)。檢測完成后立即倒空比色皿,用超純水沖洗 3 次(避免顯色液殘留結晶)。 五、數據處理與記錄需完整可追溯 根據樣品吸光度從標準曲線查得濃度,乘以稀釋倍數得到實際值(保留兩位有效數字)。空白值需≤0.010 吸光度(超過則需重新配制試劑),標準曲線斜率若偏離歷史值 ±5%,需重新校準儀器。記錄內容包括:檢測時間、環境溫度、樣品編號、試劑批號、空白值、標準曲線參數、平行樣偏差,異常數據需標注原因(如顯色異常、儀器波動)。檢測后廢液需分類收集(含鉬酸鹽廢液單獨存放),按危險廢物處理規范處置。 六、質量控制需貫穿全程 每批樣品插入質控樣(已知濃度磷酸鹽溶液),回收率需在 85%-115%;平行樣相對偏差需≤5%,超差需重新檢測。若檢測值超出量程,需重新取樣稀釋(確保濃度在標準曲線中段);顯色液若未呈藍色(正常為藍色),需排查試劑是否失效(如抗壞血酸氧化變色)或 pH 調節不當。儀器使用后需關閉光源,比色皿浸泡在超純水中(避免殘留試劑干涸),定期用 10% 硝酸清洗(去除頑固污漬)。
|